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风采
马志超——第二十二届“淄博十大杰出青年”
发布时间:2015-06-05 11:02:42
行走在高原的健康“守护神”
——马志超同志事迹材料
马志超,男,汉,黑龙江省依兰县人,1979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2003年7月参加工作,淄博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现任西藏自治区昂仁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张店区人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
(一)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参加工作11年来,他深深懂得“学海无涯,医无止境”的道理。他一直辛勤耕耘,不断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先进经验,多次参加学术交流会议,争取培训和进修机会,及时掌握医学新动态,将最新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先后在国家级期刊发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COPD的临床疗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阿昔洛韦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观察》等论文和论著。随着业务上的迅速提高,很快成为医院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受到同事与患者的一致好评。2012年被评聘为主治医师,先后担任医院急诊科主任、综合内科主任。由于业务能力突出,近年来,他先后被评为张店区十大杰出青年、张店区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张店区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淄博市急诊急救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二)爱岗敬业,在工作中甘于吃苦
作为医疗卫生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生老病死负有重大责任,他深深明白这一点。在他的心中树立起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良好的职业道德。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病人的需要就是无声的命令。他牢记“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神圣誓言。有一天深夜,一位患者咯血,已经连续加班2天的他在酣睡中再一次被电话铃叫醒,他二话没说就赶到医院,经仔细检查后立即给患者施以治疗,30分钟后患者的咯血就减轻了,患者及家属感激万分!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平时上班,他总是提早上班,推迟下班,由于病人较多,他不仅要为病人看病,还要满足病人的要求,亲自为患者做胸腔穿刺等操作治疗,每天上班,他就像是上战场打仗一样,忙忙碌碌,没有歇息,真正做到上班一分钟,工作60秒!他把治愈患者当作是自己最大的快乐,在工作中甘于吃苦,体现了新时期医务工作者的崇高美德。他经常说,“金杯银杯,比不上病人群众的口碑。”
在突如其来的 “禽流感”、 “甲流感”等疫情和突发事件中,他出于对工作、对医院、对病人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义务,主动请缨,始终工作在疫情防治一线,吃住均在医院。圆满地完成了领导交给地各项任务。
(三)选择援藏,是无悔的选择
援藏对他来说是一个梦想。
当得知选派医生援藏时,面对父母远在外地、女儿刚上小学需要照顾这些困难, 他也曾犹豫过,彷徨过,但为了心中这个梦想, 他还是义无返顾,毅然第一个递交了援藏申请书。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他被确定为第七批援藏干部之一。当接到通知的那一瞬间,他既激动又犯难:激动的是援藏这一梦想终于实现;犯难的是如何和父母交待?孩子怎么照顾?最后,远在外地的父母打来电话说,“没事,我们来给你们看孩子”。妻子的一句话 “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成了他坚强的后盾,说的他热泪盈眶。
2013年6月,淄博市第七批援藏干部一行九人来到了美丽的雪域高原,开始了三年的援藏工作。昂仁县海拔高,平均海拔4513米,气候恶劣,高原反应尤其大。到达昂仁后,他就头痛欲裂,全身无力,胸闷、恶心,呕吐。经过简单的调整后,他便顾不上强烈的高原反应,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上班第一天,院长就握着他的手说:“早就盼着你们这些专家来这里,终于等到这一天了。”在听院长介绍完医院的基本情况后,他愣了,偌大的医院只有5名执业医生,大部分医务人员都是中专、大专毕业。受供电影响,全院只有一台B超能使用。面对恶劣的环境,他没有放弃。首先,帮助科室和医院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如:早交班制度、医护人员上下午两次查房制度、全科大查房制度、院内感染控制度等,在院长批示和当地医生的大力配合下,现在各项制度都得到有力地执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为了提高当地医生的业务水平,他把从家中带去的书籍分发给当地医生,并组织当地医生开展业务学习,就普遍存在的业务问题和知识薄弱点给与分析解决,从最基础的胸片和心电图分析,到最新心肺复苏培训(2010)和肺栓塞的诊断治疗等。一段时间下来,当地医生都感觉到有非常大的提高,对他表示出了无比的尊敬和感谢。到昂仁县医院后,他坚持在门诊坐诊,每次面对病人,无论老少贵贱,他都耐心询问;无论多脏多臭,他都仔细诊查;无论多忙多累,他都用心思考,寻求最佳治疗方案。一次,他诊治一位藏族老大爷。凭多年经验,他诊断老大爷病情为消化道出血,需马上住院治疗,但老大爷孤身一人,身无分文,他马上从身上拿出钱并亲自给老大爷办理了住院手续,又将老大爷送到病房,在他的帮助下,老大爷的病情得到了积极治疗。后赶到的家人非常感激,激动地对他说“突及其!阿姆吉拉!”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下乡到牧民家中进行义诊,解决了很多牧民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就医的困难。2014年10月份,他带领昂仁县10余名医务工作者到内地交流学习,加强了内地与西藏的医学交流,提高了当地医务工作者的眼界和见识,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他的付出得到了县委领导和广大藏族患者的好评。
2015年春节刚过,他和援藏干部们一起,又踏上了西行的征途。
他,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藏族同胞心中的“阿姆吉拉”,在援藏的道路上继续谱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