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风采

淄博最美青年提名奖——张滨

发布时间:2016-11-07 17:31:25
  他怀着帮助别人的想法,走上了志愿服务的道路。他累计服务时间500小时以上,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桓台县有了第一家独立运作的社会公益性组织,他带领志愿服务者们,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64人次、捐赠善款22.6万元、图书4890册、书包文具1352套、御寒衣物2878套……数字无语,验证和记录了他的爱心。无数次善举的背后是他对志愿服务的坚守和承诺,他和他的团队用爱心和责任,在桓台大地上激荡起人心向善、互帮互助的正能量,他就是桓台红马甲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滨,一个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年轻人。   怀着帮助别人的想法,他开始走上志愿服务道路   张滨出生于桓台县果里镇西龙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他从小就感受了很多庄里乡亲间互帮互助的朴实情感,也养成了他谦虚朴实、真诚善良的美好品质。毕业后,张滨经营起了一家汽修厂,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勤奋,汽修生意红红火火,生活过得宽裕而稳定。   在靠着努力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了好日子的同时,张滨并没有忘记社会还有很多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农村孩子的那种朴实的要帮助别人的年头也在他的心头悄悄“发芽”。为了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张滨萌发了成为一名志愿者的念头。2010年,张滨在桓台志愿者协会注册成为一名普通志愿者,随后又加入了桓台团县委红马甲志愿服务队、淄博星空公益,先后参加了“环保公益行”“天使行动”“爱心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33次,同时还参加了第22届山东省运动会、第十届全国艺术节的赛会志愿服务工作。   面对身边朋友“放着自己的生意不做,去帮助别人,为了什么?值得吗?”的种种不解和疑问,张滨一路坚持下来,他的回答和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周围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自己有条件、有精力,能帮就帮吧!给别人关怀,也温暖自己!”   从一个人到组建起一支队伍,不变的是他对志愿服务的坚守   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张滨发现,桓台的志愿服务组织都是依托政府机关或部分事业单位而建,没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运作的群众性公益组织。多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他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他便萌生了做一支志愿者队伍的想法,他的想法也得到了很多志愿者的支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信心。   2014年,在共青团桓台县委的支持和帮助下,桓台红马甲志愿服务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组织正式成立了,并在“桓台青年社会组织孵化中心”进行了登记注册。这一年是张滨在志愿服务经历中非常值得纪念的一年,不光队伍成立了,而且志愿者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如今近300人,每次参加活动都能达到近百人!带着队员们出去开展活动,看着遍地的“红马甲”们,张滨感觉自己当初的努力都值得了。“这支队伍的组建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达到帮助更多人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在社会凝聚起互帮互助的正能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张滨说。   为爱坚守,实现从“带队伍”到“做项目”的转变   张滨深知,志愿服务队伍建起来,必须有活动才能让队伍充满活力,必须有内容才能让志愿服务产生意义。在与共青团桓台县委沟通后,张滨选择了承接共青团桓台县委“找到你,爱传递”公益项目。在项目中,他们先后找到了34名困难孩子,发动志愿者与孩子们结成了帮扶对子,结对后要求志愿者每月至少一次到孩子家中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许多志愿者还自发为这些孩子捐钱,虽然数目不大,但饱含着志愿者们对这些孩子的一片情意。此外,他们还开展了“亲情陪伴,快乐出游”系列活动,组织志愿者和结对的孩子们在节假日期间走进城市、体验生活。“清明节假期期间,我们带着这些孩子到全球通影城进行了免费观影活动,孩子们从小生活环境就非常困难,有几个甚至失去了双亲,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不夸张的说,他们可能都没见过我们的县城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进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记得电影刚开场时,好多孩子都不自觉的发出了‘哇噻’这种惊奇的声音,我坐在台阶上陪着孩子们,内心瞬间就觉得非常温暖,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和酸楚。”张滨回忆道。   如今,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张滨走遍了桓台大地,对结对帮扶的这34名孤儿的家庭状况、学习生活情况了如指掌,因为,他知道,做志愿服务,就必须沉下心去做,真正用爱心、用责任,让被帮助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快乐成长。   2015年,由红马甲志愿服务队承接的“找到你,爱传递”公益项目先后获得了团省委服务青年创新项目和团市委服务青年创新项目,在今年8月份开展的全省第一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该项目又获得大赛银奖殊荣。   什么样的委屈和沮丧也阻挡不了他做志愿服务的脚步   在做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张滨收获着感动和爱,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不解和委屈,有时甚至是责难。但无论什么样的委屈和沮丧,从未阻挡他做志愿服务的脚步。   2015年4月,张滨了解到唐山镇东营村一个叫婉晴的小姑娘得了眼癌急需治疗,却承担不起高昂的治疗费用。得知此消息,张滨立即组织了志愿者进行实地家访,并向村里和孩子父母的企业详细了解情况,在确定婉晴家确实没有能力承担全部治疗费之后,张滨号召红马甲志愿者于4月21日、22日两天,在惠仟佳、信誉楼等5个募捐点开展了募捐活动。桓台广播937、桓台大众等新闻媒体得知他们的募捐后,也立即找到他们,给予了很大支持。   募捐非常辛苦,两天时间,志愿者都是早上7点出门,一直到晚上11点回到家,一日三餐蹲在路边简单吃火烧、馒头、咸菜;很多志愿者请假来参与活动,张滨更是忙的将近一个礼拜没去店里看一下。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3元、5元、10元、100元……桓台成千上万的普通老百姓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展示了爱心和善良的力量。短短两天的时间,他们总共募集到了善款195379.1元。   正当张滨为此高兴和欣慰的时候,社会上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的认为募捐活动有幕后推手,红马甲志愿者受雇于他人;有的认为志愿者穿着红马甲走上街头就是作秀……从起初的种种质疑,发展到后来的一片片责骂声,让志愿者们感到非常委屈,也给张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甚至想过,付出这么多却得不到认可,自己开的店也顾不上,家里亲人有时也不理解,干脆辞职算了!说出辞职想法的时候,几个志愿者们抱着张滨痛哭,他们异口同声说:“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永远陪着你!”   正是在家人和志愿者的鼓励和陪伴下,张滨坚守下来,帮助小婉晴得到及时治疗。   志愿服务路上收获不一样的感动   回首志愿路,张滨说:“我是个幸运的人,幸运的是,走在公益的路上,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相伴而行;幸运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总有一群兄弟姐们真心的陪伴守护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原本选择这条路,就是为了帮助别人,既然帮助了别人,我内心永远是快乐的,是满足的,也是心甘情愿的。志愿服务路漫长,只要坚持,必有收获!”   在志愿服务时光里,张滨收获最多的就是感动。第一种感动来自和他一样的志愿者,他们全都是不图回报,不求索取的普通人。志愿者们参加的所有活动,都是自己出油费、路费、饭费,有时候需要统计活动资料,上班没时间,就只能下班后回到家加班整理……尽管这样,也从没听到他们有任何怨言。第二种感动来自帮扶和救助的对象。不管是困难学生、残疾儿童还是孤寡老人,在帮扶过程中,他们总会用各自的方式表达谢意和感激,有的是一句发自内心的“谢谢”、有的是两眼激动的泪水、有的只是天真的笑容……每一次看到这些、经历这些,张滨感觉内心就接受一次洗礼,也充满温暖。第三种感动来自社会上的所有爱心人士。志愿者们在酷热的街头搞活动,会有路人过来送水、送冰棍;志愿者们收集闲置衣物,却有很多人购买了崭新衣服送过来;还有许多人捐钱捐物之后,不留姓名扭头就走……这么多年来,让张滨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就是桓台人的“爱”。每次回家和妻子、孩子谈起这些,他都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收获的感动,是张滨生命中独有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是他赚再多钱也换不回来的。   如今,“红马甲”志愿者成为桓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奔波在大街小巷,奔波在乡间公路、田间地头,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在社会中传递爱,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让和谐的春风温暖那些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