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属高校
做“四德”楷模 树校园新风
发布时间:2014-05-26 09:24:0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整体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今年年初,山东水利技师学院提出在全院范围内深入开展以“爱德、诚德、孝德、仁德”为主要内容的“四德工程”建设活动,得到了全院上下的积极响应。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系在组织开展实践教育过程中,重视发现和总结“四德”典型,以期引导和带动师生积极投身到“四德工程”建设实践中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系“爱德”典型李冬梅老师、“孝德”典型沈壮壮同学的事迹推荐给大家,希望广大师生以他们为榜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人人争做“四德”楷模,共同营造守规则、知礼仪、讲诚信、重责任的良好校园风尚。
附:1、“爱德”典型——李冬梅老师事迹材料
2、“孝德”典型——沈壮壮同学事迹材料
播撒爱心 收获幸福——记水工系“爱德”典型李冬梅老师
李冬梅,女,水工系经济类专业讲师,来院工作21年,从事班主任工作10余年,现任水工测量11151、13151、13152班三个班的班主任,曾先后8次获得院级“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工作者”、“学生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在各类期刊杂志发表有关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论文10余篇,她任班主任的水工测量13151班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班集体”。从教20年来,她始终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严格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身体力行,无论是在专职教师岗位上还是在班主任岗位上,践行着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作为一名班主任,她用无私的爱心,春风化雨般地滋润了一个又一个学生,给予学生自我成长的无限动力。在她的细心管理和耐心教育下,一个一个“问题”学生,逐步变成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懂礼仪、守纪律的好学生,一个个“问题”班级也成为全系最团结、最具有朝气和凝聚力的先进集体。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先进事迹,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动人故事,她只是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在看似平凡、枯燥、重复的工作中,收获着快乐和幸福,赢得了学生、家长的信任和尊敬。
一、身教胜于言谈
李冬梅老师每次接新班,新生报到的第一天,她会将收取的学生小照片制作成一张学生名单,一有空暇,就反复对着照片记名字。仅两天的时间,她就能准确的喊出两个新生班77名学生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班主任亲切的呼出学生名字的时候,很多学生惊诧之时,更多的是感动和感受到来自班主任的重视,这无形之中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一名班主任,李冬梅老师深知仅靠空洞的说教是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必须用行动来带动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自觉自愿的遵守校纪班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90年代末或00后出生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有的家庭甚至是两代人伺候一个孩子,加上相对优越的家庭环境影响,这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尤为突出,组织纪律观念相对淡薄,对于校纪校规,老师往往要反复强调,甚至天天讲,但是仍会有部分同学视若罔闻。为了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每届新生第一次班会,李冬梅老师总是把树立时间观念,养成守时的好习惯作为班会主题 ,并要求学生上课时提前10分钟进教室。开始时,有的学生认为反正耽误不了上课,没必要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依旧我行我素,拖拖拉拉。对此,李老师并没有给这些学生反复讲大道理,而是以身作则,不管早上、还是下午上课,都提前十分钟站在教室门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已成为了李老师的工作习惯。无声的行动就是命令,在她的影响下,那些上课迟到的学生逐渐改掉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遵纪守时在班级中蔚然成风。
李老师负责的水工11151班,由于学生都是初中毕业,年龄较小,在家也很少干活,几个男生宿舍卫生都比较差。李老师领来钢丝球、草酸,要求来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由于卫生间太脏,气味也大,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动手。见此情景,李老师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拿起刷子,选择最脏的大便盆干了起来。看到这一幕,学生们站不住了,自觉行动起来,有的扫地,有的擦玻璃,有的收拾阳台,有的刷便盆,就连风扇的扇叶都没放过。两个小时的劳动,6个便盆焕然一新,地面清洁,门窗明亮,床铺整齐。以后这几个男生宿舍的卫生,再也没让李老师操心过。
二、上好品德教育第一课
李冬梅老师非常注重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和好习惯的养成。近年来,她要求学生每天早晨都要坚持诵读《弟子规》,并利用自习时间亲自为学生进行视频解读,讲解做人的道理,引导学生将《弟子规》的精髓渗透在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中,自觉修正不良习惯。通过学习,她带过的班级,学生都变得彬彬有礼,乐于助人,而且更加理解和孝敬父母。好多家长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主动和班主任电话交流,赞赏孩子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每到学期末,李冬梅老师还组织学生举行学习《弟子规》主题班会,学生们现身说法,汇报学习弟子规带来的认识提高和思想改变。系学生科对同学们的进步和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编成节目在元旦晚会上向全院师生进行了汇报。同学们真挚的感情和精彩的展示受到院领导和师生们的高度评价。这深深的鼓舞了同学们,为下一步更深入的学习增添了动力。本学期同学们主动开始了《大学》的学习,并下决心在校期间一定把晨读坚持下去,在学习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三、信任源自真爱
李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已经形成了一种自觉意识。教室里、宿舍里、操场上,都留下了她忙碌的身影。冬天流行性感冒严重时,李老师会把熬好的姜汤送到学生宿舍,并根据自己的经验,传授抵御感冒的方法;有学生在医务室输液,她就去医务室陪一会儿,聊一会儿;宿舍里她手把手的教同学整理床铺、洗衣服;与同学一起交流乘坐公交车时如何避免钱包、手机等被盗或丢失;叮嘱人走灯灭,爱护公共财物;讨论怎样感恩父母;督促晚上睡前洗脚,睡觉盖好被子;便盆堵了,李老师就帮他们疏通;天冷了,有的同学没有带厚衣服,她从家里带来让学生穿上;有的同学晒被子,可能被其他同学拿错了,没被子盖,她就把自己宿舍的被子先送给同学盖;凡是有学生参加的集体活动,比如军训、运动会、文艺演出、颁奖仪式、班级活动等,李老师都全程参与,并亲自担任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下这些难忘的时刻。关爱越多,感情越深,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使学生始终沐浴在爱的氛围里,慢慢的渗透、默默的影响,她也逐渐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以往上网时,学生多是匿名加入她的好友,现在越来越多的改成了实名;有的学生换了发型会向她展示;有的学生和父母有了矛盾,会找她倾诉;有的学生与好友产生了隔阂,会向她讨教解决的办法;有的学生会到办公室送给她几块糖,然后羞涩的跑开……
和其他大多数老师一样,李老师家住距离学校30公里的张店,每天坐班车往返,但如果班级有事,不管时间多晚,李老师一定会从家赶来,亲自处理。就像她所说的:“学生出了意外情况,班主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就会了解第一手资料,与其在家担惊受怕,睡不着觉,还不如赶来和同学们共同处理心里更踏实。”上学期,临近放假前夕,李老师班接连有两名学生因意外受伤被送往医院。半夜接到电话后,她立即从张店赶到淄川区医院(另一个在淄博开发区骨科医院),垫支了住院费,通宵陪伴照顾学生,并给学生买了食品和营养品。家长闻讯赶来,她跑前跑后,协助家长处理事情,办理转院手续,连续8天都没有回家。上个学期,由于处理学生事情、还有学校安排得其他任务需要加班,她将近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有的老师和她开玩笑说:“李老师,学校的加班费都让你给挣了。”对此,她总是淡淡地报以微笑,转身,又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去。
李老师善于利用多种渠道表达对学生的爱。2013年上半年她参加学院组织的优秀班主任论文交流,摘取了给学生的一封信宣读,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深受感动,掌声经久不息。如果没有对学生发自肺腑深厚的爱,如果没有对学生深入全面的了解,怎能写出如此感情真挚的信。学生收到老师这样的信,将心比心,怎么还会去做惹老师伤心的事。李老师曾经说过:她要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让学生们不好意思犯错。她是这样说的,也一直为了这个目标这样去做。以心换心,学生们在节日的时候也经常给李老师发短信祝福,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出自真心。曾经有学生这么写过:“老师,可能我不是你心目中最好的学生,但你是我今生最好的老师。”有的说:“老师,你不像老师,更像妈妈,还像我的朋友。”
四、学生进步是她最大的幸福
正是由于李老师的这种以“爱”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方式,几乎所有给她的班级上过课的老师们都反映,李老师带过的班级与其他班级相比,更充满着一种温暖向上的力量,学生们上课守纪律、学习热情高、性格活泼、行为举止文明。
李老师班有一名学生刘大钊,2013年9月份应征入伍,为鼓励他在部队更好地锻炼成长、报效祖国,在他启程入伍的那一天,李老师特意为她举办了一个庄重而简朴的送行仪式,她和全班同学一起擎着“热血男儿志在四方”的横幅集体为刘大钊送行,并向大钊的妈妈送上了一大束鲜花。这一意外的惊喜,让刘大钊感动地热泪盈眶,班里的几个女同学也都泣不成声,李老师强忍泪水,叮嘱大钊到部队后好好表现,为学校争光,让父母放心,师生深情令人动容。
大钊参军后经常给李老师写信、打电话,由于表现突出,两个月后已被提拔为副班长。李老师知道后,倍感骄傲和自豪,学生出色,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李老师在担任班主任期间,这样的事发生的太多太多。为了学生,她哭过、郁闷过、纠结过、孤独过、委屈过,但正因为经历了这些,她也咂摸出幸福的真滋味。“听到学生学有所成的消息,看到学生真诚信任的目光,收到学生温暖感动的祝福,体验到了身为班主任的幸福:平凡中收获着快乐,快乐中播种着希望,希望中坚定着奋进的信念”。这是李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慨,也是她以爱施教的真实写照。
百事孝为先,常怀感恩心——记水工系“孝德”典型沈壮壮同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常怀感恩之心。
沈壮壮,男,水工系2013级金城建工班班长,入校学习以来,面对家庭接连发生的变故和经济困难,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班级工作突出,而且勇敢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责任,他的行为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孝星”。
沈壮壮同学1994年出生在淄川区罗村镇一个特殊的农民家庭。母亲是一位残疾人,1988年因一次意外事故被截去了右腿,一直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哥哥因智障疾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在他还不到6岁时,父亲又因突发疾病去世。现在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继父在家种地和打零工挣得的微薄收入。
屋漏偏逢连夜雨。六年前,他有高血压的姥姥不小心摔了一跤,诱发脑血栓,造成偏瘫,卧床不起,这让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分昼夜的照顾老人,毫无怨言,无微不至。为了让老人身体保持干净,他的母亲坚持每天都给老人擦洗,隔几个小时还要帮老人翻一下身。近几年,老人病情恶化,大小便失禁,他的母亲每天都会洗上几十块尿布,一天还要按摩好几个小时。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妈妈对姥姥细致入微的照顾,沈壮壮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曾多次问过母亲:“您整天这样操劳,不分昼夜的照顾老人,不累吗?”母亲总是淡淡地说:“照顾自己的亲人还能嫌累吗?乌鸦还知道反哺,更何况我们是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孝敬,不照顾,那岂不是白来到这世上吗?”妈妈的话,沈壮壮深深懂得了孝的内涵。
在沈壮壮同学上高中的时候,他的姥姥病情恶化去世,母亲因极度伤心和过度操劳病倒在床,家庭的重负全部落在了继父一个人身上。继父虽然没有文化,却心地善良、为人实在。因为没有技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的继父只能依靠力气,在山上砸石头挣点钱。他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却养活这一家子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很多人认为继父“傻”。一个残疾,一个智障,还有一个在上学,对于仅靠一人打工挣钱来生活的四口之家,负担有多么沉重可想而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为了减轻继父的负担,每到周末,沈壮壮就上山帮继父一块砸石头。继父怕他累着,多次赶他回家,但是,沈壮壮同学总是不叫苦,不嫌累,一直坚持。每年的暑假,当同学相约出去玩时,他总是说要去东营看奶奶,其实,他一直在山上跟着继父干活,尽自己的所能和继父一起支撑起这个贫困却温暖的家。
由于工作艰苦,劳动强度大,加上营养跟不上,继父的腿肚子经常抽筋。见此情景,沈壮壮同学开始省吃俭用地攒钱,到了周末,就用节省下来的钱给继父买鱼、买肉吃。每当此时,继父总是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责怪他,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别为了省钱拖垮了身体。为了缓解继父的疲劳,沈壮壮只要在家,就会给继父按摩,帮继父放松,继父曾经开玩笑的说他有一双神手,只要经过他的手按摩,就感到浑身轻松。来我院上学后,由于离家远,沈壮壮不能天天回家帮父亲和照顾家庭了。但每到周末,安排好班级工作后,他总是急匆匆赶回家,帮着家里干些体力活,周日晚自习前再匆匆赶回学校。
沈壮壮同学不仅孝敬父母,竭尽所能减轻家里的负担,而且自强不息,学习成绩优秀。自2013年8月入学以来,尽管有诸多不幸和困难,但他对任何人任何事都非常热心,关心班级,乐于助人,非常阳光,不久就被同学们选为班长。作为一班之长,他经常和班里的同学探讨关于孝敬的话题,还经常收集一些感恩的视频节目组织同学观看,带动同学学会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学好知识与技能,给父母减轻负担,让他们安享晚年。同学们拥护他、支持他,在他的带领下,金城建工班在学习、纪律、卫生、文体活动等各方面考核均名列前茅,他个人也被学院授予“优秀班干部”荣誉称号,同时还因学习成绩突出,获得二等奖学金。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沈壮壮同学的孝心、责任心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了很多同学,也感动了老师。在他的感染下,一些学生开始学会主动给家里打电话,关心父母;一些学生变得节约了,不再盲目攀比浪费;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会了感恩,开始体谅父母,回家后主动帮助父母干家务。老师们也表示,一定认真上课,尽职尽责,把学生培养好,让以沈壮壮为代表的更多学生成人成才,以更好地回报家庭、回报社会。